中华“芯”在杭州诞生
科技无捷径,十年磨一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团队历时十年,终于研发成功了我国首颗固态硬盘片上系统控制器芯片,并且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课题组成果日前通过了省内外专家的技术成果鉴定。
在杭州锻造中国“芯”
说起固态硬盘,非业内人士可能觉得相当陌生。事实上,它已经在悄悄替代传统硬盘来到我们身边,比如,平板电脑超薄省电,里面就有固态硬盘的功劳。固态硬盘是存储领域尖端的技术,与传统硬盘采用机械结构不同,采用全半导体芯片构成,其性能好于传统硬盘。
说得再直白点,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固态硬盘逐渐占领市场,成为主角。比如,上网买火车票、淘宝抢购、刷微博都需要电脑服务器系统具有高性能的存储设备,这就离不开固态硬盘了。
“技术更新换代,可以说很残忍的。我认识创业伙伴楚传仁先生的时候,数码相机刚面市时,很多人还怀疑它的图像质量(分辨率)和价格,但2003-2004年间,差不多只用了2年时间,就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取代了传统相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中心主任骆建军教授说,在过去短短的几年,数码存储卡和U盘把化学胶卷和磁盘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胶卷王国柯达倾覆破产;同样预测,在未来3-5年内,固态硬盘毫无疑问会取代传统硬盘。
记者看到了这种固态硬盘的控制器核心芯片,面积非常小,3.9毫米*3.7毫米的小小硅片,上面集成了千万级别的电路单元。该芯片最多可以并行驱动10路存储器芯片,可以构造最高达2T字节的硬盘。固态硬盘和传统硬盘相比,最大的好处是抗震动性能优良几十倍,速度快几十甚至几百倍,功耗低,体积小。
骆建军介绍,核心控制器采用上海中芯国际110纳米生产线实现批量生产。目前,这些芯片开始进入国内外市场。国际上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生产和销售类似芯片。
核心技术衍生庞大产业
“我们的飞机、导弹、坦克、航天飞机等必须要高可靠性的硬盘作为计算机核心部件,迄今为止,一直受到海外的限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邓先灿教授介绍说,中国的信息全部存放在国外设计和生产的硬盘中,国家信息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因为存储安全性问题而泄密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我们必须寻求自主开发的硬盘技术。
固态硬盘芯片包括其应用的硬盘产品,在民用领域具有数百亿美元的产业规模,但是,这些民用产品也渗透到了国防军事领域的基本应用。
有这样一组数据:我国到2012年11月止,仅仅在计算机和服务器以及微型计算机方面的产量就达到31445.9万台,假设这些设备的硬盘全部采用固态硬盘,市场有多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市场规模更是不可估量。
目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正在加强微电子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建设,希望打造成为以数码存储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研究中心。
“杭州有个阿里巴巴,为此集聚了一批电子商务企业,衍生了一个产业链。我也有一个打算,关于固态硬盘的。”骆建军自信地展望:依靠核心技术的优势,借着硬盘产业从机械式机构更新换代到全半导体固态结构的技术更新的良机,瞄准硬盘产业的庞大市场机遇,有望打造出浙江省的又一个高科技新产业。